400-123-4567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邮箱:admin@youweb.com
手机:13800000000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天火资讯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天火资讯

中国许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太低了

更新时间:2023-08-14 16:08:49

重新回答一下。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基础背景,一个主要因素和一个次要因素。

基础背景:中国感觉如此拥挤,是因为人口密集区的人口密度远高于中国总体人口密度,且基本高于德国。

一个国家是否拥挤,绝对的人口密度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来看一下中国的地形: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但是平原相对有限。相信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些主要平原地带,学过中学地理的各位都很熟悉。而青藏高原、新疆西北的荒漠、内蒙大草原,由于地形、自然环境和历史历程,以这些地方为代表的半个中国非常地广人稀。因此,我们有了胡焕庸的黑河-腾冲线。随着地理知识的普及,这点渐渐成为常识。

结合以上两图,不难发现,中国人口大多集中在三大平原、四川盆地、广东福建海岸(及台湾岛)等地区。说到这里,关于本题,其实我想说的就是中国感觉那么拥挤,并非是因为141人的全国人口密度,而是因为大多人口集中在了东半个中国,更集中在了部分区域。举个例子,以胡焕庸线以东省份中人口密度举例而言,题主提到的较疏的云南省为112人每平方公里,居中的湖南省人口密度为319人每平方公里,而密集的广东省高达584人每平方公里。因此
结论就是:在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地区,人口密度都不小于德国。


主要因素: 德国平原多,而中国、尤其楼主提到的云南,平原相对少。

中国整体在上面已经论述过来,接下来看一下德国的地形图:

这是德国的地形图。可以看出,在今天德国的版图中,除了靠近阿尔卑斯山脉的巴登符腾堡及巴伐利亚二州之外,北德(讲北德方言、前北德意志联邦成员的各州)大部分地带均为平原。结合上面讲的,中国人口密集区人口密度总体大于德国(而德国全国人口密度较为平均),结合中国人口密集区平原比例依然少于德国,觉得德国看起来没有那么拥挤并不奇怪。再来看下云南省山脉图:

左下方的数值可能看不清楚。事实是,在云南,海拔1500以上非常平常,而这是德国南部海拔最高的南德二州中较高地势区域的海拔。而这个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云南山脉延绵不绝,平原少之甚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云南人,我知道云南大多城市都建在少之甚少的坝子(就是盆地)上,这点和同样多山的日本比较像。因此,云南虽然人口密度看起来只有德国一半左右,但是由于人口聚集在盆地地带,在人口聚集区,感觉也会比德国那样的平原国家拥挤得多。



次要因素:历史沿革,导致最有潜力的大城市柏林很长一段时间内失去了伦敦、巴黎般的人口吸引力。

这个是在网上随手查到的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排名。可见在那个各大殖民帝国如日中天的时代,德意志第二帝国首都柏林排名名列世界第四位,毫不逊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及美国工业重镇芝加哥,直追欧陆传统中心、法国首都巴黎。而柏林也被称之为“施普雷河畔的芝加哥”(来源于纪录片“德国人Die Deutschen”),可见其尽管深具容克贵族腹地、工业不及鲁尔区繁华,但各项产业欣欣向荣,大有在西欧与伦敦、巴黎三足鼎立之势。

但是随着二战战败、战后多方占领及两德分裂,柏林一带变成了这样:

曾经的帝国首都柏林,不但被发展较差的东德所包围,自身还分裂成了西柏林与东柏林。这样的局势,导致柏林的真正发展变得难上加难。而在二战后新兴产业兴起的大潮中,伯恩成为了西德行政首府,汉堡保持了良港的地位,稳定的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变得更加举足轻重,而位置得天独厚的法兰克福成为了金融业与航空运输的中心。

加上本身还是联邦国家,城市各有利益,只有曾经统一德国的普鲁士首都柏林,一度有可能统领全国城市的发展,而柏林已经被隔绝及分裂。因此现在德国发展得较为分散,而不是像英法日韩等国土有限、而人口众多的国家一样,集中发展于首都一带。

所以今天的欧洲城市圈人口顺序(注意这次不是世界人口排名,而且是城市圈排名)是这样的:

曾经世界范围内能排第四的德国柏林,如今其都会区(因为二战后城市发展与扩张,都会区数据更符合实际情况)仅能名列欧洲第七位。只有它曾经奋起直追的伦敦、巴黎的三分之一左右,也落后于西德工业翘楚鲁尔区。
柏林的隔绝与分裂,实际上让德国失去了发展伦敦、巴黎这样一个巨无霸城市的机会。


总结一下
基础背景——中国胡焕庸线以东人口密集区,人口密度实际上并不亚于德国。
主要因素——而中国人口密集区的平原率也不如德国,楼主提到的云南省,虽然人口密度较低但基本都是山脉。
次要因素——二战后德国首都柏林50年左右的隔绝与分裂,使其无法再追赶伦敦、巴黎。而德国也无法再集全国之力发展一座人口众多的拥挤首都。

引用:
Top 10 Cities of the Year 1900
List of metropolitan areas in Europe
European Observation Network for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and Cohesion
Google的网络上的各种地形图(如使用有不妥请指教!)


谢谢大家看完!

这个其实挺好理解的,简单来说就是,人口多的超大城市的人大多蜗居アパート(公寓楼),而住乡下小城市的人则住一戸建て(就是动画日剧里常见的二层小楼)。

来看几张图吧,都是日本统计局公布的。

2010年日本全国人口密度的统计图,可以明显看出来,人口在首都圈,中京圏,近畿圏三个大(超大)城市圈的聚集密度非常高。这三个地区的人口分别是

首都圏4345万4367人

中京圏1133万8957人

近畿圏2087万3181人

以上均为2012年数据。

这三个地区的人口总计大约有7500万人,日本人口总输大约在1.2亿左右,超过60%的日本人住在这三个地区。也就是说虽然地方不大,但还有40%的人住在比较地广人稀(相对来说)的地方,地价自然也便宜,当然可以买得起地皮盖上自己的小楼住了。

可能很让人疑惑,这么点地方能住那么多人么?如果首都圈的人都住在东京都内,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白天在东京上班,晚上回神奈川睡觉这样的生活模式在日本是很常见的。

以首都圈为例,图上白天和晚上人口密度的分布可以明显看出,到了晚上,人口明显是不如白天集中的,日本人通学通勤,早晚挤电车上下班上下学是生活常态。也就是说东京周边不那么挤的地方还是有机会住上一戸建て的。

从图里可以看出,通勤时间长的主要集中在神奈川千叶琦玉这些东京都周边的地区。

这张图是住自家住宅的主要经济负担人的通勤时间。三大都市圈的人明显通勤时间要长很多,60%的人通勤时间超过半个小时,甚至有四分之一的人通勤时间超过1个小时。可见在东京工作的人想住一户建又不想花太多钱,不可避免的要住到邻县,花大量时间通勤工作。

有多少家庭住在自己建的一户建里呢?

08年日本全国一户建的住宅比例是55.3%,所以在动画日剧里看到的“大多数日本人都住在一户建里”的“大多数”大概也就是一半多一点。这个数据往前推五年是56.3%,再往前推五年98年是57.5%,其实还是在逐步下降的。

顺便提一下,东京都内这个数字是28.4%,可见在东京大部分人是住不上一户建的。

前面提到的地广人稀的地方这个数字是多少呢,秋田県82.4%,福井県80.3% ,可以说差异巨大,首都圈人民真是水深火热啊(笑)。

那么日本人平均能住多大的房子呢?

上图是日本人每个家庭平均住宅面积,下图是人均住宅面积。

同样体现出的特点是几个大城市圈的人住宅空间较小,其他地区就比较宽敞了。

这张图是日本家庭住宅租住占全体的比例,三大城市圈自然是有大量的人租房住啦,日本的房屋租赁业相当发达,可以说走到哪都是各种房屋租赁中介,走到哪都有公寓楼挂着租户募集的小旗。

日本全国大约有35.8%的住宅处于出租状态,而到了东京都则有49%,一半的房子住着每个月交房租的人。在前面提到的秋田県,福井県,这个数字只有20%。

住自家的房子(无论一户建还是公寓楼)与租房子住,居住条件和面积自然是完全不同的。有多大不同呢?自家住宅平均122.6平米,出租房平均45.5平米,这个数字差异接近三倍。但是如果考虑到出租房里的住户有大量的单身人士,人均下来差异并没有那么大。自家住宅人均14.25畳,出租房人均9.27畳(一畳即为一块榻榻米的大小,大约1.6平米,不同地区有差异)。好了,又要把东京都民拉出来了,东京都内自家住宅92.4平米,出租房38平米

接下来我们虐下狗,住在出租屋里的单身狗们的居住条件怎么样呢?这里因为太惨了,就不特别虐东京都民了。

我从某房屋中介的宣传册上抠来的豆腐块,侵不侵我也不管了。

单身狗们的租房选择大概是这么个构成。

图上一目了然啦,差不多8成的单身人士租房户型是在1K以下的。

说明一下

ワンルーム就是一间屋子带个厕所浴室,玄关有个灶台,是最低标准,再低就是胶囊房子啦。

图是随手谷歌来的,反正就是这个意思。这大概就是10平米多一点吧。

1K比上面这个要好点,多一个厨房,好歹睡觉不用闻被子上的油烟味了。

顺便说一下,我搜的时候这张图是东京的,月租7w日元,礼金敷金都是一个月的份,敷金不返还。在东京北区,距离车站一公里。我没在东京住过,不知道北区是什么概念,但比我这乡下地方实在贵太多了。


总结来说,日本地方小人口多依然能有大量一戸建て是因为,大量人口集中在都市圈,尤其是东京,大阪,京都等地,居住条件相对较差。其他地区相对地广人稀,而且他们有长距离通学通勤的习惯。

今天代领导去参加了一个培训,内容是关于城市规划设计方面的,主讲人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他在中间正好讲到了这个问题。

他说中国城市在发展中大量修建高楼其实是一种特殊现象,大量的高楼连片修建在国外是十分少见的,即使是世界级的大城市里,也只有纽约和芝加哥等少数个案。实际上普通楼房是足够容纳中国的城市居民的,但中国早些年由于土地财政政策和其他一些原因,使得地方政府依赖卖地创收,加上政策上放开了对楼层修建的一些限制,拿到地之后的地产商则大建高楼,同时减少间隙,以此尽量多地卖房赚钱。

这种模式对城市发展的害处非常大,是一种牺牲长远利益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和地产商在建楼时不会考虑日后的维护成本,也不会考虑发生地震和火灾等重大灾害时会不会扩大人员和财物损失,更不会考虑未来如果要进行城市改造,高楼居民将带来巨额征地拆迁支出。

而国家目前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未来在城市规划中会尽量减少大楼的层级和数量。

最近有朋友拿来一张卫星图片,指出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为什么印度夜间的灯光看起来比中国更多更亮?


印度看起来更亮些(云是P上去的)

这是一张由美国“索米国家极地轨道伙伴关系”(Suomi NPP)卫星上搭载的“可见红外成像辐射计套件”(VIIRS)2016年拍摄的地球夜景图像,截取了亚洲一部分。图像清晰显示了中国与印度夜晚灯光亮度以及覆盖的面积。

2017年与这张图片同时发布的另一幅图片曾经引起激烈争论,它是美国宇航局(NASA)制作的全球夜晚平面图,其中灯光对比也是十分强烈。


全球夜景地图(局部)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张图片均下载自NASA官网,我只做了局部截图,没有调色或调节对比度。

从图片可以看出,印度夜晚灯光分布的面积更大更均匀,而中国夜晚除华北局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台湾省西部之外,其它地区光影稀疏。

一个地区晚上亮不亮,往往被用来衡量这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你的经济越发达,发电用电量就越高,晚上点得起灯。反之,经济欠发达、人口稀少、晚上没电那就是黑灯瞎火。另一张卫星图片常常会成为例证:


东北亚夜景卫星图片

上图中显示了东亚局部地区夜间灯光亮度,有一片区域几乎全黑,而黄海、日本海海洋上斑驳的光点则是捕鱼船队为吸引鱼群上钩发射的强光。

为什么印度的夜晚看起来比中国更亮?难道印度经济更发达?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2017年中国GDP达13.17万亿美元,印度GDP为2.6万亿美元,是后者的5倍;《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的数据显示,2017年发电量中国是印度的4.3倍。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发电用电量,中国均遥遥领先,这与夜间灯光的亮度不成比例。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国际空间站夜间飞越沿海地区

空间站每天绕地球飞行16圈,宇航员每天能看到16次日出日落,同样也能看到16次地球的夜景。有时候宇航员也会拿起相机拍摄地球城市的灯光图像,2019年9月,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就用单反相机拍下了厦门和泉州美丽的海岸线夜景。


厦门泉州城市夜景照片

但空间站距离地面高度仅400公里,宇航员的视野不够宽,没办法看到更广阔的区域。要想获得更宽广的视野,我们需要飞得更高。

2011年10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气象卫星“索米”(Suomi NPP)发射升空,它在距离地面834公里、倾角98.79度的太阳同步轨道上绕地球飞行。索米上搭载的遥感设备(VIIRS)可以拍摄宽度达3060公里的地面可见光与红外线图像,每个像素点的分辨率约750米。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扫测地球

尽管分辨率不高,但对于气象卫星来说够用了,因为VIIRS收集从可见光到近红外线范围内的所有光波,主要用来分析大气、陆地和海洋温度,调查极地冰盖、植被和海洋浮游生物覆盖等信息,还可以用来监测森林火灾等等。有科学家提出可以利用卫星夜间拍摄的灯光图像来分析某一个地区的人口与经济变化情况。


“索米”制作的夜景灯光地球

虽然“索米”卫星每天绕地球转14圈,但它依然没办法在一天之内拍到地面所有地区的夜景灯光,因为每个地方月光照射、入夜时间有差异、生活习俗不同、亮灯时间有早有晚,加之云层覆盖会遮挡可见光,因此要想取得全球夜景图片,还是需要将各个地区不同时段的照片P到一起、人工增亮,再通过计算机合成一张全球的图片。

2018年,印度记者Soutik Biswas在BBC上发表了一篇《从外太空可以看出印度的不平等》(Inequality in India can be seen from outer space),文章中引用了NASA的另一幅卫星图片,它是由美国空军国防气象卫星(DMSP)拍摄的,因为它要比VIIRS图像要暗淡许多。


左边是“索米”制作的印度夜景

Biswas在文章中揭示出NASA卫星图片赋予印度人一种幻觉——让他们误以为印度已经很发达了,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相反,文章尖锐地指出从太空看到的灯光表明印度的不平等程度“处于1992年来最高水平”。

印度经济学家利用美国卫星产生的灯光数据,从印度12个邦640个地区中选了387个,这些地区的人口占了印度总人口的85%。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地方“晚上都很黑,因为几乎没有经济活动”,许多地方没有电灯。


印度农村夜景【法新社图】

相比之下,中国2015年就已经实现了最偏远乡村户户通照明电、2017年村村通动力电,所有人家都有电灯照明。既然中国的发电量是印度的4.3倍,又家家通了电,为什么夜景地图上,中国的亮度还是不如印度呢?

一方面,中国西部和西北部有非常广阔的山区、沙漠和荒漠,这里人口稀少。而东部、东南部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向城市聚集,城镇化率高达63.89%,广阔的农村少人居住,也是灯光稀疏的原因之一。

在我们这儿流传的一句谚语说

欢欢喜喜汾河湾 凑凑合合晋东南

哭哭啼啼吕梁湾 打死不过雁门关

我就从气候说一下我的体验

我的家大同就在雁门关外那苦寒之地,我父亲常说我们家乡全年无霜期只有146天,把外教冻得灰兔子似的吐槽你们这个地方不适合人类生存啊。

山西地形东西窄南北长,最北和最南的气候风俗差异很大,越往南天气越热,冬天就越短,可能就越适合人类生存了吧,就按照过去的生活条件来说肯定没有吃糠咽菜这种情况了。在大同极偏远的县里我母亲小时候一直缺衣少食,冬天只有萝卜土豆和咸菜,到了高中住校才吃上白面,碰到灾年连树皮都没有。可山西南部的我父亲却从来没有饿的记忆,再饿的时候都有红薯,地里永远有绿叶子。

我从小在雁门关外长大,回忆起幼年的寒风至今都觉得疼,有一年9月底站在操场上听十一安排,我记得很清楚,那天的天空那么蓝,万里无云可是直射的阳光却没有丝毫温度,疾风刀一样刮在脸上,耳朵和手脚又冷又疼,几乎冻得失去了知觉。我穿着毛衣和夹克,一边看天上盘旋的鹰,一边痛苦的等讲话结束。我用力想,我要永远记住这一天,对比一下以后每年的这一天,还不到10月会不会也这么冷?

后来看那天的集体照,看到孩子们都脸冻得通红, 第一排蹲着的孩子都缩着脖子,手插在膝盖弯里,姿势就像蹲厕所。

大同真的是太冷了。

最可怕的还是数九寒天里天刚蒙蒙亮就骑车子去上学,那寒风刮到身上的时候,顿感自己只穿了个单衬衫一样。碰上下雪的天气,年幼的我还要冒着风雪骑车上学,不知道我是怎么能受得了这种苦的,现在是绝对不行了。

除了冷,我的家乡天气还特别干,我还可怜得是个干性皮肤,我父母都出身保守的农民家庭,极看不惯我用化妆品,在他们看来护肤霜就是化妆品,我妈妈一个油性皮肤,理解不了干性皮肤的痛苦,我一洗完手那五指干得都张不开,他们不理解,非要骂我心思不在学习上。我只能偷偷的用我妈妈的雪花膏,雪花膏的味道特别的重,每天要受小伙伴们的嘲笑。

此外由于我全家爱吃辣椒,我的嗓子也不好,总感觉有痰其实又没有,隔一会儿就要干咳一下,我妈妈也老忧心忡忡说我身体素质不好,因为遗传不好。

这两个问题在我考到省会上大学就彻底解决了。当时有一个广东的同学夸赞太原的气候好,是一个适合宜居的地方我都很震惊。住了几年发现,确实是这样,这里相对来说又不冷又不热,太原夏天比运城凉快,冬天又比大同暖和,比较干燥但是又比大同湿润。

我的干性皮肤在这里得到了缓解,慢性咽炎也彻底好了,我还有同学的妈妈跟着去了美国特别湿润的城市之后,更严重的支气管炎都好了。还有两个同学在北京和青岛脸上的斑都莫名其妙好了(不知道有没有做医美手术)。

我也不能算是走出了家乡吧,毕竟太原到大同也没多远,但是离开家乡之后我真的从来没有怀念过家乡,我不怀念家乡的大雪,不怀念那分明的四季,不怀念那豪爽的乡音,只怀念大同的粉皮因为太原没有。

更新内容:

我后来又去过了的很多地方,这其中攀枝花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像,一年四季又不太冷,又不太热,水果便宜又丰富。我在想将来我老了就去这个地方养老,就是不知道在不在地震带上。

刚看有朋友评论说,她喜欢湛江的蓝天白云与海景留在了那里,我又想到了一条热的地方比山西更轻松的原因,那就是不用换季。

换季可是特别麻烦、特别占用精力的事情了吧。从头到脚的衣服,鞋,睡的铺盖,都要拆洗晾晒,收纳整理倒换一次。如今我的衣柜倒是按照季节分好了区,但是铺盖也得整啊!

可能这个越往北越麻烦,不是说到了东北棉裤都要分一二三吗,太原相对大同来说,春秋两季算是比较短的,相对春秋两季的衣服要少很多,换季也只需一年换两次了。

大同一年4季,春秋两季各6个月,这就意味着凭空比南面多出了一季的衣服鞋子,多了需要贮藏的空间,所以多了厚衣服的费用,多的收纳,以及为此多占用的精力。

到第2年的时候,可能会胖了,瘦了,尺寸不合身了,过流行了,眼光变了不喜欢了,更有种可能忘了,要不根本没找到,过季了才发现哎呀天那还有这件衣服!忘穿了!所以别说北方经济不行了,精力都用在换季上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我表哥说是因为我是一个女的,所以才数典忘宗,到了你们这些屁女子身上,老祖宗的传承(大同话)都丢完了,我听了内心丝毫不起波澜,反驳哥哥说,书同文、车同轨,2000年前的古人都知道的东西,语言的同化,方言的消失是历史趋势,你又何必倒施逆行呢,我不会说大同话影响生活吗,我父母都说普通话,我练好大同话要去说鼠来宝吗。

对啊,我跟哥哥不一样的是,我父亲不是大同人,我父母都是老师,上课也要讲普通话,所以我们家从小就说普通话有什么奇怪呢。但是我确实没有哥哥那种以大同话为傲的心理,不管我在太原或者是山西以外的地方,我都不会说家乡话,更不会将来教我的小孩讲大同话了,我丝毫不可惜。

我和表哥都属于学习中不溜的人,我们来了太原,比我们优秀的人都出省出国,不过现在看来,我们到太原的孩子还能靠上,所以我妈妈现在老了又庆幸说幸亏我没有走太远,毕竟出去太远,尤其出国的孩子见都见不着了,父母如今全当没这个孩子就对了。

那些走出去的孩子们都不会再回来了,就算能接受我们这边的低薪资,外地论年薪回了家乡工资一下到五千,其实五千就是很好的工作了,就这啊还得要硬关系呢。

他们把家落在外地,生下的孩子就是当地人,所以我经常有疑惑,山西会不会是下一个东北,都告诉我们的孩子们:走吧走吧,远远的走,走了就不要回来了……

更新:我觉得作为一个山西人,还是有必要宣传一下山西的好处,从女生角度看,就是作为一个女生,在我的成长环境中,我从没受感受过重男轻女,我身边甚至好多重女轻女的,注意不是嘴上的偏爱,确实就是财物上的偏向。

在全省大部分市区,我们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几乎等于没有,整个社会舆论对女生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女的可以懒,可以笨,可以不贤惠,最重要的是可以不生男孩!!绝不会说因为是女的,家务活天经地义的就得归女生干,我很多很富有的客户,本身就是家中的挣钱主力,但是家务活也和老婆共担。

我觉得有一些人隐隐是重男轻女的,比如说他们有意无意会说生个男孩就得奋斗,生个女孩就轻松了,但是他们生了女儿也超级高兴,而且不准备再生了。所以在我们这里是没有皇位要继承的,就不用生男孩,一个不行还要再生一个!来找我们这里的对象吧,人生就会轻松很多呢。

很简单,因为农耕文明在东亚两千年前就遍地开花,而欧洲大部分地区被开荒是明朝的事,美洲被欧洲人占领拓殖民是晚明和清朝的事。

很多人有个误解,以为在罗马帝国时代欧洲就开辟差不多了,拉丁人一块日耳曼人在西北斯拉夫人在东北,大家都种地捕鱼,然后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千多年拉丁人和日耳曼人才开始跑到美洲开荒。这是错的。实际上中世纪开始的时代西欧东欧大部分区域接近荒无人烟,是大森林,整个中世纪都是欧洲不断被开荒的过程,这也是农奴制为什么越到近代越激起反抗,因为是到十七八世纪才能开荒的地方开垦得差不多,大小地主占据了所有利于农耕的土地,流落进森林过自在小日子越来越难了,也正是西欧东欧人口增长才导致城镇成片兴起,城市代替了过去的荒野森林成为寻找人身自由的去处。上千年时间里欧洲人在西欧和东欧的开荒和他们的后代在美洲的开荒是非常类似的过程,而且二者是连续的并不是断开的,甚至欧洲人殖民美洲的早期欧洲内部的开荒也没有结束,最突出的就是俄罗斯人向高加索地区和北亚的推进也发生在16和17世纪,正是大航海时代之后。这样人口在欧美大部分地方繁殖只有几百年。

而东亚的人口大面积拓殖早的多,中原、关中、胶东和辽东、巴蜀、江汉周边、洞庭湖畔、太湖流域、朝鲜半岛、珠江三角洲、红河三角洲这些区域先秦就有相当密度的农耕人口,到晚唐五代北宋,福建江西安徽广东等地山区已经人口密集且高度汉化,云贵广西这些边缘地区都人口密集到生存斗争失败的族群大量迁出,某些进入中南半岛的失败者反而在当地成了新的主体民族的凝结核,最突出的是缅族和泰族。日本到德川幕府时代人口就达到了三千万,同时代欧洲第一人口大国法国才两千万人。这也就是说东亚绝大部分人口密集地区地区,基本上除了中国东北,都比欧洲大部分地区人口增殖早了几百年上千年,这种农业时代的人口积累不可小觑,毕竟秦朝中国只有两千多万人,和现在的台湾人口差不多,而明朝就达到了一亿,清中晚期更达到了四亿,虽然一个负面结果是农业时代中国普通老百姓吃得营养越来越差,蛋白质摄入越来越少。

不过欧洲比东亚适宜农耕的面积大,欧洲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却大部分是平原,而中国大部分是高原和山地。因此到了1900年前后,欧洲人口反而略胜东亚人口(人口聚居区域密度还是普遍低于东亚),而东亚人口变成远超欧洲甚至一度几乎超过欧美总和,是二十世纪东亚长期贫穷的后果。

20世纪日本外东亚比欧美穷太多,哪怕比拉美也是穷太多,穷就导致生育率高。过去一百年里中国人口从4亿增长到14亿,朝鲜半岛人口从1910年的1313万增长到现在超过七千万(韩国1960年代是全球最穷也生育率最高国家之一,1960年代末韩国每年出生超过100万人,韩国1960年代和1970年代人口出生高峰生下来的孩子也正是推着韩国进入发达国家阵营的主力军),越南人口更是从1900年的1150万增长到现在马上突破一亿。东亚只有日本由于发达早,过去一百年里人口增长只有一倍多一点(1920年五千多万)。

欧美其实在工业化早期也有发展中国家后来经历的人口爆炸,当年欧美女性也是人均英雄妈妈,一个人生十个娃司空见惯;只是这个时代比较短,十九世纪达到高潮后二十世纪初生育率就降到相当低,大家可以查查欧洲国家一百年前的人口,很多国家一百年来人口增长连翻番都没有,美国过去一百年也不过人口增长了200%左右,拉美人口增长较快但是之前基数低,1980年代后生育率也下降明显。

目前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岛屿可能是湖岛米金戈岛。至于说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海岛可能是圣克鲁斯岛。

米金戈岛位于维多利亚湖区,属于肯尼亚管辖,面积约0.002平方公里,2017年人口接近1000人,那么实际上该岛人口密度达到了400000人/平方公里。


目前米金戈岛人口超过1000人,人口密度已经是500000/平方公里,可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湖岛和人口密度最大的岛屿了。

至于哥伦比亚的圣克鲁斯岛,该岛屿是一个海岛,面积达0.012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200人,也就是说达到了100000人/平方公里,可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海岛了。

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鸭脷洲面积1.32平方公里,大约住了9000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8100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岛屿,但人口密度方面比不上圣克鲁斯岛和米金戈岛。

我今天做了一个新图标比较中国,美国,和其他城市的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这个数字很简单,就是人口除以面积(单位可以用【人/平方千米】,也可以用【人/公顷】)。美国,其他国家城市我使用的数据是各城市的行政区人口和面积。但是在中国就是不一样了。中国的城市人口和面积不能按行政区和其他国家比较,因为中国的城市行政区是在是太大了,包括很多很多非城市用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使用了中国“建成区区”的人口和面积数据(数据来源在图下备注)。

“建成区”具体指一个市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的地段,包括市区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與城市中心有密切關聯的近郊区域,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建设用地(如机场、污水处理厂、通讯电台

中国的建成区和美国,其他国的行政区不是完美的比较单位,但是差不多。

我包括的城市不齐全。中国城市有46个,还有澳门,香港岛,和香港九龙(虽然香港岛和九龙不是独立的城市,但是作为香港密度最高的两个区把他们放进去图标有很大的参考和比较价值)。美国城市有6个,还有曼哈顿好布鲁克林(纽约辖下的区,放进去的原因和九龙一样,因为它们是美国密度最高城市辖下密度最高的两个区)。其他国家有14个城市,包括欧洲,亚洲,非洲,和南美的。

*补充* 发布以后,意识到我用的建成区人口数据是户籍人口,不包括流动人口。因此,中国城市的实际密度会比这个数据说明的还要高些,尤其是北上广深 (如果你知道哪里有建成区人口,包括流动人口,请告诉我哦!)。不过,建成区面积这个数据应该很可靠,因为是北京城市实验室创始人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龙瀛创造的数据。(创造?还是换个动词?)

先放图。下面继续讲解。。。

在我收集的这66个城市好区当中,马尼拉和九龙是唯一的人口密度超过4.0万/平方千米的地方,剩下的都达不到3.0万。

中国密度最高的是九龙和澳门。中国排最高的大陆独立城市是西安,温州,和唐山。本人未去过西安,温州,和唐山所以无法亲自验证。到了下一个杭州(1.58万)的时候,它已经排在很多其他国的城市后面。

其他国密度最高的马尼拉后面有达卡,新德里,加尔各答和开罗都是发展中国家。这几个城市密度如此高的主要原因是贫民窟多,而非常拥挤。但是,比杭州还要密度高的也有发达国家的巴黎,首尔,和巴塞罗那。巴黎和巴塞罗那比中国大部分城市还有密度高这点说实话出乎了我意料。

很多人喜欢批判中国的城市“太拥挤”,“太堵了”,“人太多了”。原来,中国城市的问题不是人太多,而是人的布局不合理,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不合理,特别是城市往周边农村扩展导致的城市蔓延现象。有些人以为密度高造成城市环境乱,但这并不一定啊。城市可以既密度高又干净,漂亮,宜居,像巴塞罗那一样。

这几个中大部分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在1.0万左右,和其他国的几个城市德黑兰,波哥大,纽约和东京相似。而这仅仅是美国的几个大城市。要说美国的二线,三线,四线城市的话,那密集超级低,100人/平房千米以下,差不多不只放在图上。

总的来说,世界密度最低的城市都在美国。迈阿密,费城,和芝加哥都达不到0.5万,中国只有拉萨密度这么低。波士顿,旧金山稍微密集一点,跟昆明差不多。美国密度最高的纽约和中国大连,宁波,和长沙差不多。

以前, 分享在知乎分享数据图的时候,评论区总是有人问“so what?”. 那我来告诉你so what...

人口密度这个指标很有意义。我们美国城市规划师的一个常见口号是:“城市人口密度越高越好”。我知道,你在看图下面那堆美国城市都不符合。嗯,没错,美国大部分城市就是达不到我们的理想标准。美国城市规划师总是向往欧洲的城市,总是想办法把美国的城市变得更加“欧式”。

当然,我们觉得要增加密度是有上下文的。实际上不是越高越好,像马尼拉那种密度我们是永远不会做得到。毕竟,每个城市的理想密度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经济性能,人口需求,和交通网等因素。

中国的城市也不想要马尼拉,达卡这种密度,和它们贫民窟带来的治安和卫生问题。澳门,九龙,香港岛也不用再增加密度,已经差不多了。但是,中国大部分城市目前来说人口密度还是和相似国家来比算是低。中国许多城市是可以增加密度的,而且是应该增加密度的。很遗憾,中国很多城市是按低密度形式扩展。

从2001年到2011年仅仅10年内,中国城市的面积增加了58%,吞噬了4.18万平方千米的耕地。除了耕地短缺以外,这种低密度的城市建设形式附带的问题还有很多。大部分低密度建设不是为人设计的,而是为汽车设计的。居民区,商业区,学校等市民需要的资源分布得太扩散导致市民要么需要坐很长的公交车或地铁,要么需要开车。在低密度的城市,服务水平高的公共交通的成本太高了,不划算。在中国的遥远郊区,骑自行车,走路都很难受,环境很灰,公路很款,没有气氛没有人味。

我预测,会有知友指责我“虚伪”,“你们美国城市密度都如此低,每家都享受别墅,都拥有几辆车,干嘛管我们中国人不能也有。管你的屁事David!" 其实,我能理解他们的疑问。我并不是为了美国洗地,不是为了美国的模式背书。作为美国人我感觉非常内疚,我国为什么要发展史上最不环保,最自私,最不符合社会精神的见识模式?所以我决定城市规划,为了救我国的城市,为了改革我国的城市,为了让我国的城市更宜居,更环保,具有更佳的公共交通,所以未来的美国人不再需要每次出行都依靠汽车。

作为一个美国人,深知我国犯的这个特错大错,我觉得我也有发言权,甚至有义务,警告中国朋友:为了你们的健康,为了你们的快乐,为了你们地球的生存,拜托不要模仿我们美国50年代的死模式,不要模仿我们的汽车国王文化。It's just not worth it, trust me。如果中国像美国一样50年以后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时候亡羊补牢成本会很高。但现在还早,中国城市还有戏救。

*补充:中国的城市如果按区,或者更详细按街道(这有点像美国的census tract单位的规模)来算密度,我相信存在部分街道密度非常高。中国城市的低密度问题主要出现在某个城市的二环以外,80年代以后新该的楼盘。中国的传统市中心(仍然是大部分城市如今二环或者一环内的部分)的密度总是很高。

接下来我会在这个话题继续写一系列文章,针对城市具体哪些设计原则可以避免城市蔓延问题,使城市密度更高。外国人用拼音输入法,而“i”键有毛病,若有错别字请见谅。

数据表: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于天火娱乐 天火注册 天火资讯 天火登录 天火平台 天火代理APP 天火开户 联系我们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Copyright © 2012-2018 首页-天火娱乐-注册登录站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xxxxxxxx号

平台注册入口